文章摘要:??夜明珠們,晚上好, ??我是療心君。 ??占據型父母,是父母群體中,最龐大的一種類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 ??最典型的一個特征, ??就是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
??夜明珠們,晚上好,
??我是療心君。
??占據型父母,是父母群體中,最龐大的一種類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
??最典型的一個特征,
??就是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
??他們為孩子安排一切,
??同時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忤逆他們的思想。
??這種父母其實很常見,
??只是程度不同。
??這種“占據心態”,
??究竟是一種什么心理?
??看完今晚的文章,相信你會有所啟發。
??作一個如此聳人聽聞的結論,這不符合我作為一名專業心理咨詢師的身份。
??而且,也面臨著被很多人罵的風險。
??雖然,我經常被罵。
??我曾經因為寫過一篇關于性心理的文章,被罵的很慘,最后都扯上“三從四德”和“不知廉恥”了。
??可是,我堅持的是,從心理學角度來剖析事情。
??持續說出真相,直到眾人皆贏。
??做過那么多青少年的案例,類似的情況實在太多,忍不住寫一寫。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溫吞,甚至無聊,卻細思極恐的故事。
??而且,很可能,在我們身上,包括我自己,已經上演過了,只是形式和程度略有不同罷了。
??故事的主人公,我們暫且把她稱為小蓮。
??小蓮是我的一位長程來訪者,女生,13歲,初中在讀,目前休學在家。
??小蓮的家庭看起來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小蓮是家中獨女。
??之前因為厭學,在半年前,已經休學過一次。
??上一次休學的時候,小蓮的父母帶著小蓮去看了醫院的精神科。
??醫生給小蓮開了抗抑郁的藥物后,建議父母帶小蓮接受心理咨詢。
??就是這個時候,小蓮被父母帶著,來到我這里。
??剛來到咨詢室,已經是初中生的小蓮看起來與她的年紀并不相稱。小蓮更像是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
??感覺非常幼稚、天真;
??說話唯唯諾諾,眼睛無神;
??幾乎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不愿表達:我問的每一個問題,似乎都是父母搶先一步回答了。
??如果非要小蓮回答,她在回答任何問題前都要看一眼父母,似乎在尋求認可或者說協助。
??“布娃娃”,這是我對小蓮整個人的第一感覺。
??小蓮整個人都被父母操控,自己沒有自己任何的想法。
??當她一個人跟我溝通的時候,我幾乎理不出她敘述的時間線,常常不知道正在說的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時候的,非?;靵y。
??這種片段式的表述,只有在更低齡的時候才有。
??“你愿意單獨接受咨詢還是和父母一起?”我問小蓮。
??小蓮怯生生地看一眼媽媽,囁嚅道:“我自己,可以嗎?”
??媽媽一時間不置可否,看起來似乎有些猶豫。
??我搶先回答了小蓮:“你想怎么樣就可以怎么樣,如果咨詢幾次,你覺得不可以,我們隨時還可以邀請媽媽加入我們的討論。”
??我們的咨詢就這樣開始了。
??“被父母占據”,這是我的第一個判斷。
??被父母占據,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非常容易遇到的問題。
??一般而言,孩子剛出生時,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和孩子是一體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表現出和父母分離的欲望,父母漸漸意識到這種現實,也會慢慢開始退出孩子的生活。
??于是,孩子開始慢慢獨立。
??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分離焦慮要遠遠大于兒童。
??但是,對于心理本身就不健全的父母,這種分離就很難。
??他們始終會認為,自己和孩子是一體的,潛移默化地和孩子保持“融合”狀態。
??因為,父母是大人,孩子是兒童,融合狀態中,大人占盡優勢:孩子沒有想法,父母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這種現象太普通并且太常見了,以至于我們幾乎無法識別。
??即便識別出來,也覺得沒什么大不了,或者只是覺得:父母只是太愛孩子、太關心孩子,或者只是親子關系好而已。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長期占據”卻會深刻影響孩子的生命。
??甚至是能夠致命的。
??只是可惜,這一切都披著“愛”和“關心”的外衣,而被別人輕輕掠過。
??甚至父母自己都并不知情,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行為。
??這就很可怕了。
??“長期占據”會毀了孩子。
??除了“孩子喪失獨立人格,喪失了成長的機會”這樣顯而易見的影響外,“長期占據”中,父母還會讓孩子替他們承擔父母自己無法承擔的東西。
??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和玩具。
??因為實施“長期占據”的父母,基本都是心理有缺陷的父母。
??所以,他們的“長期占據”本身,都是有心理動機的(再次強調,這個動機,父母自己都未必能識別,很多都是無意識的)。
??比如小蓮的父母。
??在我們咨詢一開始,我們就約定:如果小蓮重返校園后,又出現什么問題,請一定要及時跟我溝通。
??并且明確約定:即便你們決定要再次給小蓮休學,也一定要在休學之前,和我溝通。
??但是,小蓮的父母就在這樣的約定框架下,沒有和我說半個字,就直接給小蓮辦理了第二次休學,原因只是“早上起不來床”。
??后來,在我們咨詢的過程中,小蓮開始表現出對父母的反抗。
??這本是在她的這個年紀早就應該表現出來的行為。
??青少年叛逆期,反抗父母,本身就是宣揚“獨立意志”的一種表現。
??只是這種獨立的能量過于強大,且有點沒有方向的橫沖直撞——橫沖直撞是因為在拓展自己的空間,在和外界猛烈地交互。
??在一次激烈的沖突后,小蓮的父母直接帶小蓮去看了醫院的“精神科”。
??小蓮的父母,看起來是擔心孩子:擔心孩子在學校不開心,所以休學;擔心孩子性格出問題,所以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
??但是,作為一名專業受訓的心理咨詢師,我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在披著“關心”孩子的外衣下,小蓮的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
??是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
??經過多次的溝通,我發現:小蓮父母的內心是非常破碎和無力的。
??這種缺乏自我建構的破碎感和無力感常常帶來很多難以承受的感覺:比如無助、沒有心氣兒、羞恥感、厭惡(自己)、抑郁、焦慮……這些感受他們無力承擔。
??所以,他們把這些感受全部丟到小蓮身上。
??但是,一個獨立的孩子,是不可能接受他們扔過來的這些東西的。
??那么,就只有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病人”,一個沒有話語權的人。
??所以,小蓮的父母在看起來“過度關心”孩子的外表下,其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與此相反的:
??在沒有明顯非退學不可的原因下,讓孩子從學校退學,被社會和學校指定為一名“問題少年”;
??在沒有嚴重癥狀的前提下,讓孩子去看醫院的精神科,讓醫生(權威)將孩子指定為一名“病人”。
??他們通過所有這些動作,把孩子放置在了一個“被指定”的“沒有發言權”的弱勢位置上。
??這樣,孩子的任何觀點,都將不再有分量,父母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替孩子做主;孩子就能一輩子成為父母的“影子”。
??不難想見,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必然成為一個“長大不的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幼稚的人”、“軟弱無能的人”,諸如此類。
??作父母的,會覺得委屈,自己全心全意付出這么多,怎么還被說成用心如此之險惡;
??作孩子的,讀了這篇文章,容易萌生出找父母“清算”的想法。
??這都不是這篇文章的本意。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結論,這是存在的一種客觀現象。
??需要一再說明的是,父母并不是主觀有意,他們之所以會采取這些行為,更多是“無意識”的,那是因為:父母本身,和我們一樣,都可能問題重重。
??但是,問題卻并非無解。
??如果我們身為父母,在諸多無意識卻給孩子帶來重大負向影響的行為之上,能略略覺察到一些,也許,我們就能扭轉自己那些“無意識”的行為。
??但是,我要提醒你,這會很痛。
??就像小蓮的父母一樣。他們之所以會“下意識”地做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因為他們承擔不了自己的很多東西,所以扔給了孩子。
??這是本能和自保。
??有意識的改變意味著:我們要把這些我們不能處理的東西,全部收回來。
??這不容易。
??但是,這會帶來成長,也會給你帶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是出于傳遞信息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處理。本文關鍵詞:親子成長,育兒,小蓮 標題: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地址: http://www.runandwod.com/meiwen/437.html